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民族高校需积极调配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创设条件,从顶层设计开始,加强部门协作、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开拓创新,确保创新创业相关工作能够更快更好高效地开展,为学生高质量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创新创业,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师资,制度建设
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所属高校,是开启西藏高等教育历史的第一所高校,其校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学校成立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着“为西藏培养管理干部”的历史使命,为西藏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被誉为“西藏干部的摇篮”。随着西藏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开设了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创造了西藏高等教育的诸多奇迹,是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进入到21世纪,学校紧随国家的发展趋势,坚持执行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在国家重视和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借力发展,在教学管理、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大收获,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源泉,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贡献了力量。虽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启动较晚,存在较多短板,但在对照国家、自治区等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意见,进行建设和整改的过程中,努力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实践与改革,开展了创新性的工作。
一、重视“双创”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制定改革发展目标
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高校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学校按照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区域创新驱动战略,主动适应和积极引导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制定的《“十三五”时期事业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目标。同时,理清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切实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作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深入研究,摸清底数,制定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学校作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成员,始终把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立德树人的关键位置,把治边稳藏、加强民族团结、保持西藏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重要历史使命。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改革要从九个方面着力进行,并给予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务院及西藏自治区相关文件要求,学校结合软硬件建设条件及学生生源实际,认真总结、精心规划,在以往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生源条件、师资能力相切合的《西藏民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双创”教育改革合力
学校高度重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积极研究部署,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部门协调推进,齐抓共管,定期部署相关工作。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进程。同时,明确创新创业工作分工,由教务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专业培养方案、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制定,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招生就业工作处牵头负责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由团委牵头负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挑战杯)和创业计划竞赛等,辅以各相关部门、各教学单位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多措并举,形成全校合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良好格局。
四、修订或制定教学相关管理制度,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2015年,学校启动学分制改革工作,通过调研、总结、论证等工作于2016年形成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本科学分制管理办法,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家推行和实施本科培养学分制改革的高校。2017年初着手制定基于学分制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上半年完成全部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并自2017级学生开始实施。学分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增加了创新实践课程和创新实践平台,设定了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要求,制定了本专科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规定了学分积累和学分转换、置换办法,为参加学科竞赛、有特殊发展意愿、有发展潜质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修订学生管理办法,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允许条件成熟的创新创业学生优先转换专业、对优秀学生设立奖学金等;修订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为与学分制改革相配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规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实践活动等认定创新创业学分的办法;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办法,明确参加创新创业项目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条件之一;为引导、激励学生阅读经典、提升阅读水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综合能力,制定了大学生阅读学分管理规定。
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加强课程建设,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2]。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通识必修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识选修课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西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立创新创业课程指导教研室、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举办创新创业培训、讲座及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来丰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5—2018年,共开设20门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如“创新思维开发与落地”“创新工程实践”“创业管理-易学实用的创业真知”等,在此期间,全校累计选课人次数超过5 000人,并将此纳入了学分制管理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工作全过程,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发力点,加强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能够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3]。在教学方法上,紧密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部分教师还引入翻转课堂、体验式教学、对分课堂、慕课通等先进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业考评方面,采用教考分离,建立250门试题库,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六、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能力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培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4],目前有“双师型”教师281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其创新创业能力、教学能力等整体实力较高;依托各学院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专兼职教学队伍,选派优秀人员参加国家、自治区、陕西省及有关机构等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有20名教师获得创业指导师和创业培训师证书;聘请创业成功者、行业优秀人才担任授课和指导教师,建立导师库,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开展培训;持续实施高校教师专业实践实战能力提高计划,已有160名教师到与其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基层生产一线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实践实战锻炼和调查研究。有2名教师进入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研讨会,加强与其他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沟通[5],获得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部“6+1”团队和陕西省“4+1”团队式对口支援高校,学校积极推进与对口援助高校在创新创业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领域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经常聘请社会上的成功创业人士或校友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为加强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学校正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库,为创业学生安排创业教育导师,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指导工作。
七、参与“双创”联盟组织活动,促进经验的学习、交流
为有效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加强与外校的交流交往,学校积极加入各种教学指导委员会、联盟、学会、协会等,并派管理人员、教师等参加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等组织开展的活动[6];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层论坛、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论坛等,实时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协作活动,学习经验、探索规律,加强学术交流等。
八、加大经费投入和平台建设力度,为“双创”实践活动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学校加大对实践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完善起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体系。目前已搭建起五种类型的平台,基本满足了全校大学生进行“双创”实践活动开展的需要。
一是项目资助及管理平台。紧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会思考,能实战”能力,创立“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体系,每年资助近800名学生参与项目,资助经费近百万元。
二是学科竞赛平台。以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等大学生学科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第二课堂”为载体,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等为抓手,加强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建设,每年投入经费近100万元。
三是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学校先后投入资金近9800万元建立了适应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训模拟、创新实践实验等功能的11个学科大类的82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高校实验教学中心3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目前,新校区创新实训楼和实验大楼、大学生科技园正在施工中,将增加实验实训及创新能力培养场地2万多平米,计划投入设备设施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根据专业特点,学校还建立了165个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
四是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体验市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实现创业能力的提升。自2012年开始,学校设立创业就业指导宣传月,每年在宣传月举办“大学生模拟创业体验”活动,通过模拟“商业一条街”模式,逐步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体验市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实践,培养企业管理能力,为其实现创业提供有益借鉴[7]。
五是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依托“一月一站一协会一学社”,提供针对性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已成为创新创业精神及意识普及的有效载体。“一月”即创业教育宣传月。先后举办了6届“创业教育宣传月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创业政策,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一站”由咸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服务站”,把就业创业服务送进校园,对学校大学生加大了创业指导和服务力度。“一协会”即大学生创业协会,积极为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在推动学校与学生、企业与人才、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之间的双向交流,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和努力。“一学社”即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社,通过在校内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九、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显现,成果凸显
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各部门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积极引导、有序推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获得了较多成果,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在不断增强,整体反映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较大成效。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一是学校建立了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学生获得申报项目数量和立项项目质量不断提高。自2011年开始申报项目以来,共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20项、自治区级项目495项、校级项目73项;参与项目学生35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到20%,形成了少数民族和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发展的机制。
二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类型多样化。如学术论文、各类报告、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研制等,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成果,许多成果以适应和引导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坚持“服务国家治藏方略,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理念,促进西藏优秀民族文化继承的创新和发展。两项国家级项目成果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交流和展示,多项成果获得“成才杯”“挑战杯”奖项。
三是参与学科专业竞赛项目种类繁多,成绩优异。近几年来,每年参加有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学会等组织的学科专业竞赛40多项,获得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NOC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奖项80多项,省区级奖项200多项,为学校获得多项荣誉,取得了较好成绩,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学校决策层、老师、学生的大力支持,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四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在学校自治区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体验市场、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训基地等,活跃着多支创业团队。在学校创业就业政策的支持下,通过他们自身的不懈努力,自主创业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增强,并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如创业孵化基地的小马龙网络有限公司等十几个创业团队,学生创业热情高涨,业务开展顺利,运行良好。
十、结语
学校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达到国家和自治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深化创新创业工作方面还有很大拓展空间,有很多工作可以创新。未来还需继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机制,构建一流民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强化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各族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学校成为培养西藏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西藏协同创新科技转化孵化的重要基地、西藏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智库,助力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08.
[2]姚霞,何临春.国际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4(02):159-162.
[3]刘彬彬.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和体系构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29.
[4]李淑静,陆新全.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1):72-75.
[5]米银俊.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6(07):9-11.
[6]张瑞坤,刘韦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7(21):134-135.
作者简介:张兆基(1978—),男,甘肃武威人,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管理,联系邮箱:329707882@qq.com
来源: 《创新与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