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是管理巨额高校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我国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展到现在,已有较大突破,但仍旧缺乏一个成熟完善的评价体系。基于投入产出视角、KPI视角及BSC视角,将主要学者观点进行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很多将科研成果与科研经费混为一谈,也有学者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与教师绩效挂钩,在概念上有所混淆。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研究内容,将相似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建立出一套结构完整、评价指标健全、符合高校发展及科研项目特点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综述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高校科研经费数额日益增加,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也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分别有学者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科研团队、专项经费进行研究,但缺乏全面完整的研究体系。虽然研究成果很多,但研究方向不同,内容杂乱、不成系统,所以需要综述研究进行梳理。笔者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以“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为主题进行搜索,搜索出中文核心期刊为52篇,其中涉及到具体方法研究的有23篇,其中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基于KPI视角以及基于BSC视角的研究占65%。所以本文选取以上三个视角进行理论综述,总结每一视角下不同学者的观点,发现其中的递进及逻辑关系,明确我国目前基于此三种视角的高校绩效评价的发展态势。
一、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绩效评价
投入产出理论是由瓦西里·列昂剔夫提出的。1936年,列昂剔夫发表了《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文中提出了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同时研究“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按照其观点,总投入和总产出应该是平衡的。
我国学者徐荣城(1986)首次对科研课题进行绩效评价,该学者分别定义了科研课题的投入(F值)与产出(V+aK)公式,并计算课题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从而对科研课题进行评价。这是我国学者对于科研绩效评价的初探。肖晋芬等(2010)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八个不同领域的院系进行科研绩效评价,以“科研人员数量、学校经费投入”作为投入指标,以“科研到款、论文专著、成果奖励、授权专利数量”为产出指标。傅玮韡(2013)在投入与产出的基础上,增加了科研管理作为新的评价角度,以“人力投入、财力投入”作为科研投入指标,以“科研成果、市场化能力、人才培养”作为科研产出指标,以“经费管理、与项目相关的活动”作为科研管理指标,完善了投入产出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甘涛(2015)基于投入——产出视角,选取“教师薪酬、科研耗费”作为投入方面,以“科研奖励、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著作及教材、专利等”作为产出方面,并将每一类按级别不同予以量化积分,然后根据学校当年的科研津贴预算,折算出每一量化积分的约定科研津贴,结合教师科研效益情况,计算教师当年最终科研津贴。
可见基于投入产出视角评价的研究成果,由最初单一地计算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发展到由多个投入指标——人力、经费、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科研人员数量,产出指标——论文、著作、获奖、新增项目、新增经费、科研到款、授权专利数量组成的评价体系,同时又在投入产出的基础上发展了“科研管理”的新视角。但是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指标选取的数量方面没有定论。基于投入产出视角下进行绩效评价,根据经验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不能过多,然而指标过少必然对绩效评价的全面性产生影响。
2.在指标选取的内容方面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仅基于投入与产出两个视角,指标过于单一。投入指标,例如财务投入,若过度地重视该指标,会造成高校想尽办法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外来科研经费,重数量而轻质量。而产出指标,如论文数量、著作、专利数量等,若绩效评价过于强调成果,而忽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会导致评价过于功利化。从而出现部分科研人员为了科研而科研,不重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甚至出现部分科研人员一稿多投、论文拆分等情况。
综上,基于投入产出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1.怎样合理选择投入与产出指标,构建指标数量合理、指标内容全面的评价体系,是学者未来的研究方向。
2.将科研经费的管理引入该评价体系,选取哪些指标可以反映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与产生的效益,是需要学者进行更深入研究的。
为了解决以上研究的不足,有学者转变视角,基于关键业绩指标的方法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绩效评价的研究。
二、基于关键业绩指标方法的绩效评价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业绩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输入、输出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应用关键指标及绩效评价体系开始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及科研经费等各方面管理。1995年美国肯塔基州,建立了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之一。该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机会均等、经济发展等五大类25项指标。英国高校,也同样用关键指标评价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1985年,《贾拉塔报告》首次建议政府使用权威的、系统的绩效指标,衡量大学质量,为财政拨款提供依据[1]。1986年,英国名校长协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HMC/UGC)联合工作小组将高校绩效评价分为三类,即投入指标、过程指标、输出指标三类。对之进行补充的有卡伦(Cullen)称之为“三E”的指标分类:经济指标(indicators of economy)、效率指标(indicators of efficiency)和效益指标(indicators of effectiveness)。经济、效率、效益分别对应于学校办学的资源投入、过程和输出[1]。
我国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结合我国高校科研的特点,选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指标。笔者阅读了大量文献,下面选取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进行总结。主要代表性学者观点、研究成果及选取指标如表1所示。
综上,可看出我国基于KPI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成果如下:
1.KPI法不仅可用于企业绩效评价,也可用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2.KPI角度下选取的指标能够解决投入产出法下的不足。通过表1可知,KPI法选取指标一般分为三级——准则层、方案层、目标层。准则层一般包括: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指标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不仅分析投入产出指标,还对科研管理、人员方面进行评价。指标数量增多,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或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的计算,用Excel、Matlab等软件,快速便捷地解决权重赋值问题。弥补了投入产出视角下指标数量少、质量不高的不足,使评价体系日趋完善。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于科研人员表现的评价。科研活动,作为一项以人为本的脑力活动,科研人员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研项目的成败、科研效率的高低。然而目前的文献大部分缺乏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价,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激励科研团队,会对科研项目整体产生影响。也有少数学者将科研人员单独评价,这样分离于科研经费评价的做法,使得评价体系不完整,同时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的部分评价指标还会产生重复。
2.权重赋值方法的客观性有待提高。权重赋值过程中,大部分情况采用专家咨询法——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是否能保证客观公正、问卷是否有效、得到数据是否真实,是研究人员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3.关键指标的选取并未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与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不一定相符。这样的评价完成后对于高校未来的发展并无实际意义。
所以,基于KPI视角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研究如何将科研人员的表现很好地融入到对于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中。
2.研究如何将权重赋值的专家咨询过程透明化,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
3.关注高校的发展战略,尽量使高校战略与所选取的指标契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有学者将BSC法用于高校科研的绩效评价研究中,力求将高校发展战略及科研项目特点融入到绩效评价中。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哈佛商学院教授)和大卫.P.诺顿(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经过为期一年对在绩效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的研究后,发明了“平衡计分卡”,并最早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中。平衡记分卡从四个方面构建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方面。打破了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组织机构业绩的传统。
国外很早针对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商业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的区别进行研究,发现经过适当调整,可以将平衡计分卡理念用于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价中。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及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将平衡计分卡体系应用于高校的绩效评价中,分别从顾客方面、财务方面、创新与学习、内部过程方面进行评价,选取符合条件的指标进行定量定性的评价。
我国也逐渐将平衡计分卡从企业的绩效评价中扩展到非盈利组织及高校。2005年以后,有学者将BSC用于高校科研的绩效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及研究学者归类如表2所示:
通过对杨德山(2011)等三位学者的论文研究,发现学者基于传统BSC的评价维度——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作出一定的调整,并结合3E原则,确定符合科研项目特点的四个维度——财务、效益、效率、学习与成长。通过对王吉春(2016)等四位学者的论文研究,发现学者将传统的四维度转换成适合科研团队评价的维度,即团队资助方(资源支持)、团队科研绩效、运作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杨媚(2016)等学者论文研究,发现学者针对不同的专项经费设计符合其发展特点的评价维度及指标,将战略思想融入到体系建设中。虽然目前没有成熟的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但可以将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进行适当调整、借鉴,从而完善目前对于高校科研经费评价研究的欠缺。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基于BSC的绩效评价研究有如下成果:
1.BSC评价体系可以用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虽然目前我国尚无用平衡计分卡体系进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研究,但基于目前已有的专项资金、科研项目以及科研团队的评价,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融合,完全可以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评价体系。
2.BSC体系对科研经费评价更有针对性。用BSC体系评价科研经费,可以针对高校的发展战略确定评价维度,根据科研项目、经费及团队特点设置符合其自身条件的评价指标,解决了KPI体系下评价没有结合实际科研项目特点的问题。
然而不难看出,基于BSC视角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研究过于分散。目前学者将科研项目、团队、经费单独研究,然而高校科研作为一项以人为本、占据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复杂的社会活动,仅仅一个方面并不能涵盖整体,所以未来的研究应该探寻有效的整合方式,将以上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体系。
四、结语
基于以上研究及梳理可看出,我国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展到现在,已有较大突破,但仍旧缺乏一个成熟完善的评价体系。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视角、KPI视角及BSC视角,将主要学者观点进行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很多将科研成果与科研经费混为一谈,也有学者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与教师绩效挂钩,在概念上有所混淆。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研究内容,将相似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建立出一套结构完整、评价指标健全、符合高校发展及科研项目特点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傅玮韡.关于建立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J].发展研究,2013(7):102-104.
[2]甘涛.高校科研绩效考评模型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视角[J].财会通讯,2015(16):68-71.
[3]孙燕,杨健安,潘鹏飞,孙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6):125-129.
[4]杨贤惠,王秀华,石艳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与绩效评价指标设计[J].会计之友,2013(7):122-124.
[5]李建芳,郭宇,张艳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38-40.
[6]李诗琪.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模型及应用[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47-52.
[7]姜彤彤,武德昆.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1(6):50-55.
[8]朱火弟,杨成.基于BSC的高校科研团队绩效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8):52-55.
[9]王吉春.基于BSC的普通高校科研部门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53-56.
[10]蒋方华.基于平衡计分卡高校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构建[J].会计之友,2011(33):83-86.
[11]李永华,曹志文.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会计,2014(9):24-26.
[12]杨媚,杨运东,刘卫民,童小玲.基于BSC与KPI理论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6(12):98-102.
[13]申艳艳.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6(1):115-117.
[14]张巧华.平衡计分卡在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论,2016(29):81-82.
作者简介:崔慕华(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冉欣航(199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2016级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来源: 《商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