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延边大学高教改革与发展研究网 - Powered by SiteEngine"> " />
高等教育研究所
 部门介绍 | 进入首页 | 高教信息 | 发展战略 | 创新论坛 | 法规制度 | 公告通知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调整理念笃学求实——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反省与思考


2017-05-08 阅读次数:

郭玉玲:调整理念笃学求实——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反省与思考

     摘要:论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中实际状况的反省与思考,指出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调整的必要性并提出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人文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中文系本科阶段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这一课程时间特指20世纪中国文学,或者传统的以建国前后为界分为1949年前的现代文学,1949年后的当代文学两个断代。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充满活力,尽管九十年代之后有所降温,但是在中文诸学科中仍是热点学科。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中实际状况的分析,透视这一专业教学与研究理念在新形势下的调整和改革之必要,以强烈的学科建设意识与问题意识反省与思考这门学科所面临的困惑与出路,从而推动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当下意义和大学文科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积极思考。
作为中文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包括了中国文学五四以来“现代性”转换过程中文学运动、文学观念、文学思潮流派等演变发生发展,以及大量的重要作家作品的生成。作为中文系本科的学生,最主要的是要了解中国文学如何从古典向现代转变,以及具有现代特质的文章在作家作品是如何体现的,审美意义的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中间文学史的作家作品的阅读积累应该是第一位,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设置,自5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为一门大学独立课程开始,并且伴随着作为一个学科的逐渐成熟,基本上一直是这样要求的。
这一局面随着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深入,这些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在发生不断的调整和变更。在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的形势下,各学校的教育目标的定位和专业设置的调整的步伐加快,如随着大学间重组合并研究型、综合型、师范类等办学方向的确立,对于专业课程的要求都相应有了较大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无论作为一门传统的中文系主干课程,还是作为一个学科都受到了严峻挑战。大众教育下的本科学生更多注重素质培养和平台化的通识教育,大量的辅修课程、跨学科的非专业的课程进人大学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如中文系的学生进校后有“文科数学”的平台课程必修,而原有的现当代文学专业必修课时大大压缩(我校就压缩了一半)。细致梳理分析文学史的教学失去了优势。本科阶段的专业意识培养的弱化。受直接影响最大的是研究生阶段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加重,教学方式走向普及化,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些年明显地进入独立专业研究的状态推迟。主要表现为富有创新性的专业毕业论文越来越少,而重复性研究课题越来越多。就其培养原来导师制的“传帮带”,侧重互动对应式的交流、讨论专业指导性学习方式,开始变成以大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为主,实际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多为被动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本来应该是尊重人文学科特点,需要通过碰撞、对话获得的知识和沟通的问题,结果变成了规范化、程序化、模式化的机械传授。教学内容也被简单切割成固定的板块,生硬的知识点和问题的罗列,以便规范化的考试检查。最突出的现象是,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熟悉文学史教材却不会写自己的研究论文。
还有一种堪忧的现象是,文科的大学生入学前受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捧)和入学后英语教育(四、六级考试)的影响极大。大学文科学生人文精神意识普遍匮乏,对文学兴趣大大削弱,文学作品的阅读数大幅度锐减。首先,进人中文系的学生并不完全都是喜欢文学,研究生也不是有志于专业研究。而以看文学作品的速写本、简本、插图本,或看改编的电视电影作品等,代替文学作品阅读的状况却更为普遍。甚至不可思议的是,准备报考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能够熟悉各种版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甚至能够完整地背下部分章节内容,可是很难说清楚十部以上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同样,已进入专业学习的研究生耐得住寂寞和清贫,在图书馆专注中国现当代文学旧的史料收集、阅读积累,充实自己文学史的感性知识,注重细细品味咀嚼体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深邃思想的学生也成了佼佼者。人文精神的高扬,文学语言的把握,美感的体验和创造,人的关怀和生命意义的积极探求等等,因为放弃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资源,对于大学教育人的素质培养如果整体性的危害还是一种潜在隐现的,那么对于文科的尤其文学专业的学生将是直接显现的。大学生中学阶段未能够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进入文学专业又不能自觉弥补作品阅读的感性知识,给大学专业意识的培养带来了许多麻烦,并且大学阶段一系列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夹生饭”现象,又循环到研究生教育中。如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系统阅读,一些新文学基础史料的了解(文学作品大系、期刊杂志等),一些基本的专业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科研论文写作格式、如何查阅文献资料等)等等。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是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的。可是我们今天拿到研究生阶段来“补课”。这使得引导学生专业研究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较大的遏止。它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缺乏积极的创造性的专业思维,专业人才质量下降。研究生教育整体滑坡。这些与当今社会急需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专业人才,与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都是极不相称的。
这种问题的出现应该与世纪交替社会历史转型的文化语境有密切关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如何解决,就成了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首先,必须调整教学理念,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阐释应该成为文学学习的最基础的课程、专业方向培养的主要路径和目标。彻底改变文学教学长期“文学史”和“理论思潮”的抽象化空洞化现象。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人文教育理念。
当今,社会的人文知识不被重视,文学的边缘化,乃至中文系学生也不读文学作品的现象,如果从学科自身反省和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和目标上探寻,那么问题显然是与高等教育自身的观念和专业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们进入大学的中文系学生已经存在着:因中学应试而少有文学作品阅读;因种种因素并不喜欢文学而不得不选择文学;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等现实的问题了。而我们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因此做出迅速的调整,相反多少年一贯制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仍然继续实施。中文系的文学主干课程古典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占为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已经走到了一种极端非文学化的地步。文学运动、思潮流派在每一历史阶段演变发展线索的勾勒,每一时期创作文体的概述,或代表作家的介绍等,基本成为我们文学史教学的主要方式。又在整体压缩专业课时量的大形势下,文学史的大量鲜活的作家作品被教科书式的教学图解为干巴巴的几部分知识点。而到了研究生阶段文学史的专题化的教学形式,又使得学生进入了文学理性化的误区,似乎抽象的理论特征概括大于文学史本身。问题发现比文学自身清理更重要。为此,我们中文系的文学专业教学必须认真思考适应新形势的最佳契合点,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有机的结合起来。这里最基础也是最切实可行的对象和方法,就是把文学史教学的重点恢复到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阐释上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习的过程中大学和研究生不同,本质上应该是在文学作品阅读积累上的差异,而具体表现出理解历史、感悟人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在独立思考文学问题,阐释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时呈现在文学体悟能力上的区别。文学史的教学应该直面作品,努力探询在学生、教师、评论者、文学史家之间,对作品阅读、文学史现象感受理解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梳理出文学史的知识和引发出文学作品所提供的人文精神问题。优秀文学作品使我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有关于人的尊严、人的关爱、人的亲情完整思考的启迪。“五四”以来有着影响有着个性的现代作家。正是以自己不同的创作表现出对人的自由、尊严、人性善恶思考。而对这种文学作品解读能力的培养和重新阐释其新的人文精神。应该成为大学文科文学教学的出发点,文学专业研究生基本学术培养的要求。
其次,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秩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在高校中国现当代文课程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应根据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模式。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文系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时空跨度较大,作家作品耀若繁星,思潮流派数不胜数,文学现象不断涌现,文学运动此起彼伏,对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把握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教学时数又有限,如何处理这种教与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矛盾,又要圆满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设计最佳、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研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研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进行知识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乃至思想性、知识性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以一种风趣、幽默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使教学双方达到最佳结合状态。在这平等和谐的教学中,学生的自身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挖掘。研究式教学模式是多年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大力实施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其特色是在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人格教育,突出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培养,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实践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个体思维和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比如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名家名著,占有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现当代文学课绪论部分第一节时,就把阅读书目下发给学生,使学生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从而扩大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或者强调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虽然中文专业设有写作课,但作为现当代文学,也不能因此忽略这个环节,认真记读书笔记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深化和补充,是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出现的模糊思想观念、思路、观点逐渐明晰的过程,也是阅读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再者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读好书、勤动笔的基础上多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不去动脑思考,不仔细琢磨知识的条分缕析和内在知识的逻辑联系,就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即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因此要求学生经常动脑思考,学会问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现当代文学课程篇目的学习,自编自导一些小剧目,或者对一些小说、话剧进行改编。通过这些剧目的演出不仅使学生深刻体会了剧目的内容,而且还身临其境体会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心理,把学过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刺激动机式教学模式
所谓刺激动机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外在的现代多媒体、信息网络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学习兴趣,从而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掌握有关知识技能,以达到教学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大胆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制成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电教优势,配合教学播放录相、光盘,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达到视听同步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与教学同步的新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考核评价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考核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考核理念方式转变,不再肯定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做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真知灼见和创新精神。
现当代文学的考核方式过去只局限试卷、试题,学生将老师讲解的答案要点一、二、三写出来,谁背得好,谁就能得高分,这种考试模式阻碍了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学生个性、才能的培养,更与文学本质的审美属性(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格格不入。因此,考试理念必须转变,考试方法要改革,在命题试卷中加大教师自由命题的力度,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平时作业,读书笔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确实让那些有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得到较好的分数,鼓励学生有创见、有个性、有分析问题能力的见解和发挥。
总之,作为大学中文教育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便是在深入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专业性问题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理念,既要在教学模式上有创新性,又要防止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隐藏在新的面纱下的旧”,应具有“保持”与“超越”的双重姿态,养成专心致志、潜心学问的学术品格和笃学求实、扎实严谨的优良学风,努力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呈现着的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发掘其所蕴涵着的精神资源,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第八章”与“第十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 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 迈克尔,《官方知识:保守时代的民主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 M·阿普尔等主编,《教科书政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5] 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 陈思和,《研究生论文是否需要有“原创性”》,《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7] 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8] 南帆、王晓明等,《寻求为生活的文学》,《读书》,2003年第10期。
[9] 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0] 欧文·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1] 薛文礼,《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的转变》《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六期。

部门介绍 | 高教信息 | 创新论坛 | 高教法规 | 发展战略 | 规章制度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2205 传真:0433-2733451
地址:吉林省 延吉市 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点击进入首页